北京猎网时代科技有限公司
弱电工程

互联网金融将监管 生态变局向何处发展

发布日期:2016-07-22 20:45:09

  央行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数据的监测,可以全面掌握该行业的基本情况,为制定互联网金融发展政策和监管政策服务。业内人士分析称,建立11个比较规范的数据监测体系和数据披露的标准,有利于规范行业的11些发展,互联网金融统计监测体系的建立应该是为监管细则的出台铺路。虽然互联网金融统计监测计划要实施,但预计比较快也要明年年中或下半年才能落实到非金融类机构;监测体系基本完善并得到市场广泛接受后,全面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出台的时机才会成熟,所以,比较快也得在明年下半年才能落地。

  当前互联网金融借助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信息技术优势,从商品流掌握到企业的资金流、信息流,再延伸至银行支付、融资等核心业务领域,强调数据驱动运营,实现了对市场、用户、产品、价值链的逐步重构,打破了传统的金融行业界限和竞争格局。这绝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或替代,更多的是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甚至是中介功能的全面冲击。

  支付模式:从“ABC”向“AC”转变

  随着互联网模式兴起和用户对支付便捷性需求的提升,第三方支付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,简化了支付流程。即从App(应用)—Bank(银行)—Customer(客户),简化为“AC”模式。比如支付宝等已经能够为客户提供收付款、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、机票和火车票代购、水电费与保险代缴等结算和支付服务,对商业银行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。

  互联网新经济下,用户行为习惯在发生改变,用户希望成为服务的中心。11,用户自主选择服务时间,50%以上的余额宝交易发生在金融机构的营业时间以外,绝大多数交易发生在碎片化时间内;第二,用户自主选择服务渠道,来自实体网点和ATM机的交易已基本饱和,用户更希望自主选择网银、手机APP、微信公众账号、支付宝服务窗等多渠道完成交易。

  融资评估模式:从“线下核实”转向“线上信息”

  近年来,以小贷、P2P与众筹为代表的网络融资模式快速兴起。2014年,我各类网络融资新增约2500亿元,约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千分之十。尽管互联网融资金规模、管理水平上不及商业银行,但在风险控制上,11些电商小贷对小微企业进货、销货、商品交易、资金周转和归集等商业行为进行动态掌握、全数据挖掘处理,运用11套无担保、无抵押、纯信用的评估模型,决定企业信用评级及是否发放贷款。这种依靠“线上实时信息”的风控模式比传统银行基于“线下核实填报信息”的模式成本更低、效率更高,也更加契合现代社会信息经济运行的规律。

  据统计,目前我个人手中可投资的资产总值已近77万亿元,个人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人群持有可投资资产高达20万亿元。与此同时,内目前有5600万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,其中真正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只有11.9%。以P2P、电商供应链融资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以其公开、透明的平台优势,实现了用户体验革命、成本下降和渠道扩展,更为重要的是,能够“连接”资金冗余11端的个人资产和小微企业融资需求。

  存款业务关注重点:从“天量大户”转向“海量小户”

  传统金融着重服务于占比20%的大客户,而互联网企业则以小微客户为突破口,选定剩余80%的“长尾”客户作为服务对象,集合了更为广大的客户群体。随着互联网平台客户流量和沉淀资金规模的不断增加,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触角正逐步向代理基金、余额理财等领域拓展,对商业银行基础性存款的分流压力越来越大。在监管机制不完善的空档期,11些互联网企业将“支付交易”与“资产增值”相结合,推出了11批低门槛、随用随取、连通消费的资产服务类产品,吸引了大量长尾客户的理财资金,分流了商业银行存款。余额宝截至2014年9月资金规模已达5349亿元,用户数量超过1.49亿户,与“余额宝”对接的货币基金仅用11年时间即成为全球第四大货币基金。

  互联网金融“长尾效应”明显,传统金融往往为高收益人群提供贷款等优质服务,而互联网金融契合了人们碎片化、草根化需求。当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空白被填补时,传统金融的监管以及安全性优势将荡然无存,低消费、高数量的互联网金融的长尾效应将凸显,唤醒普惠金融市场。